印度不改变营商环境不可能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这几年,中国的外部环境肯定说不上好,而且还时不时的遭遇险风恶浪。与此相反,印度的外部环境可谓顺风顺水,欧美争先恐后地向他抛出橄榄枝。

19年之前,印度并没有表现出要加入西方阵营的企图,中印关系总体比较友好。

不少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印度的投资力度,这些企业对印度帮助极大,甚至带去了完整的产业链。

很多人反对中国企业大举投资印度,觉得应该遵循老祖宗的教诲搞远交近伐。毕竟帮助一个和自己有领土争端的人口大国实现工业化,从长远来看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现在这种声音在中国已经成为主流,大家对那些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的企业口诛笔伐。

现在想想2019年是上一轮全球化的高峰,毕竟第二年就出现了疫情让大家知道谁手里没有工业产能,谁就没有办法应对全球性灾难。

2022年俄乌冲突告诉大家,西方这些消费国即使施加1万多项制裁都没有办法打垮俄罗斯这个资源大国。当北约丧失了大部分制造业产能后,连生产炮弹都费劲,打起仗来都抠抠索索。

那些高调大举投资印度的企业,要么损失惨重,要么灰溜溜的回来,再也不敢说在内地投资建厂,就是在给大陆人赏饭吃。

在2019年之前,西方消费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强的话语权。

当时大部分人普遍相信,中国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大的制造业产能,完全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一旦西方对中国搞封锁,产能自然而然就会流向其他国家。

就算再怎么强调中国有大江大河,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强调中国有九亿高素质劳动力,强调中国政府廉洁高效,还是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一门心思的想把工厂搬去东南亚和印度。

那时西方经济学仍然是显学,经济学家也拥有不低的社会地位,绝不像现在一样跟作家、律师并列为三大公知聚集地。但凡他们有一点点家国情怀,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种声名狼藉的地步。

哪怕在全球化高涨时期,西方对中国转让敏感技术都极为谨慎。日本虽然大举投资中国,但一直想方设法限制中国接触到军民两用技术。

经济学家应该尽到应有的提醒义务,至少该阻止中国企业向印度转让一些军民两用技术,防止将来这些工业产能转手对付中国。

只可惜他们爱名利胜于爱祖国,毕竟是靠鼓吹自由贸易起家,怎么可能为了国家利益支持搞出口限制呢?

谁要提示投资印度的风险,他们还会给别人扣上一顶反对全球化、左棍、倒行逆施的大帽子。

如果不是上上下下对这帮人极为失望,也不会在这两年大刀阔斧的砍文科专业,让文科录取分数线大幅上涨,因为大家发现培养这么多文科生确实没啥用,多了反而还有害。

西方大肆鼓吹印度的潜力,摆明了就是想减轻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从2020年的疫情和2022年的俄乌冲突来看,西方产业空心化确实会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安全,也削弱了欧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前些年专家学者围绕着西方的指挥棒,大肆鼓吹印度的优势,鼓动中国企业加速对印度投资。

这几十年,西方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很多技术突破是中国企业付出巨大代价才得以实现。

可这些辛辛苦苦才攻克的技术难关,就被中国企业轻而易举地交给了印度,甚至连尾款都没能收回来。

西方想扶持印度来平衡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又不想自己出钱就动用舆论优势促使中国企业把产能搬过去。

国内专家学者为了名利也大肆贬低中国的优势,吓唬国内企业再不投资印度,将来就会丧失美国市场。

这帮家伙学的是欧美的理论,想要在国内晋升也得把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当然不会忤逆西方的意志。

华尔街金融资本既占据了舆论优势,又掌握了金融霸权,哪家企业增加对印度的投资股价就能大幅上涨。

印度号称外资坟场,不管哪个国家的外企去了都不会有啥好下场。只不过企业的利益跟高管的个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大企业普遍有股权激励计划,本意是促使高管好好经营企业,将来股价上涨之后公司和高管都能获利。

搞着搞着就出现了高管为了让股价上涨,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哪怕去印度投资让企业有巨额亏损,但只要能让股价上涨他们也毫不在意。

发展工业哪有那么容易,否则也不会出现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后就可以称霸全球。工业化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征地拆迁买设备、建工厂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账面数据来看,晚清发展工业的条件远比日本强,可到最后还是由日本暴打了清朝这个老大帝国。

日本之前不够发达,阻碍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少,这才能船小好掉头。在吸收借鉴了西方技术之后,就可以率先实现工业化。

印度不是革命建国开国领袖尼赫鲁也未能完成国内改革,让利益集团尾大不掉。

前些年,印度的国际环境那么好,中西方争相拉拢它,都没能让其制造业快速发展。这几年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的制造业占比反而下降了不少。

西方长期贬低中国的建设成就,终于遭到了反噬。这些年,金融资本完全忽略了发展工业的困难。

他们觉得只要把订单交给谁,哪个国家的工业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这完全是中国行我也行的错觉。

虽然中国把工业品打成了白菜价,但绝不代表这些产品就像白菜一样,扔颗种子到时候就能自己长出来。

发展工业首先得修路建桥,否则原料就运不进去,产成品也运不出来。印度也制定了宏伟的基建蓝图,可每次都卡在了征地拆迁这一步,没有办法往前推进。

逼着莫迪只能把大量工程交给亲信来干。印度人对此并不反感,他们知道在印度没点手腕,根本没法干事。

想发展工业不能没电,尤其是印度这种热带国家,夏天没空调根本干不了活。

在低碳环保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禁止对外承建火电厂,靠印度自己的能力绝不可能把大型火电厂建起来。当然印度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搞水电项目。

就算想依赖风电、光电这种不稳定的清洁能源,也得从中国大量进口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

西方大力扶持印度发展工业,反而会增加对中国机器设备的采购。毕竟投资需求也是需求,不管哪个国家,只要需求上涨,中国制造都能分一杯羹。

这几十年,华尔街金融资本强势崛起,成功的让美国完成了去工业化,把这个昔日的头号工业国变成了一个靠卖原材料和卖血为生的国家。

他们都不愿意真金白银的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印度工业化?也就是通过豢养的公知忽悠一下中国企业冒险去印度投资。

苹果手机一直轻资产运营主抓设计和研发,把投资多风险大的制造环节外包给果链。如果哪家工厂不愿意配合,就会被踢出供应链,让重金购置的设备变成一堆废铁。

好在华米OV强势兴起,让国内手机供应链靠国产品牌也能发展壮大。

华尔街只考虑短期利益,任凭制造业迁出美国,一定会遭到惩罚。甘蔗没有两头甜,他们不愿意负担制造业的资本投入,自然就会丧失对制造环节的控制权。

如果制造业能在短期内迁出中国在印度落地生根,确实会让中国极为被动,可在现实世界发展制造业没那么容易。

美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摆脱中国供应链,哪家企业轻率地迁出中国就相当于放弃了产能。投资实业要考虑很多问题,绝不可能因为一任美国总统的政策就轻易的搬厂。

西方靠舆论宣传和操纵金融市场,只能让一部分企业进入印度,但无法改变三哥糟糕的营商环境。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