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放话怼中国:要做全球大国?先停援俄武器,再让普京结束战争

欧洲小国奥地利突然对中国放狠话:想当世界大国? 先断俄武器、逼普京停战! 这种外交“捧杀”术背后,暴露了欧洲怎样的焦虑与双重标准?

2025年9月12日,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在维也纳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若想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就必须对俄罗斯施加压力,推动和平谈判进程。 ”

她强调中国需停止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以支持其“战争机器”,否则将面临欧美新一轮制裁风暴。

奥地利虽自称永久中立国,但其中立立场近来摇摇欲坠。2025年7月,这位外长甚至放话称要重新考虑中立政策,暗示可能申请加入北约。

这次对华强硬表态,让人不禁质疑其中立性的真实性。

中国方面早已明确回应这些指控毫无依据。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曾指出,所谓“中方向俄提供军事援助”完全是虚假信息,中俄双方均已作出澄清。

从战场态势来看,如果中国真的提供军事补给,局势不会呈现长期胶着状态。

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代表安德烈·尤索夫在2025年9月6日也明确排除了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帮助的可能性,称“中国没有对俄罗斯军事支持,仅限于外交支持”。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电子、机械等领域。

中国一再强调这只是正常贸易,并非军事援助。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

欧洲国家目前的日子不好过。俄乌冲突持续,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和经济压力,难民不断涌入各国。

经济制裁效果有限,战场态势仍取决于军援力度。 西欧国家的武器装备库基本上都实现了“去库存”,欧洲的援助让冲突变成消耗战。

欧盟内部协调困难,匈牙利多次使用一票否决权,使得欧盟在国际危机面前力不从心。

奥地利此次表态虽然强硬,但并不能代表整个欧盟的统一立场。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即保持中立,推动和平谈判,主张政治解决危机。

中国还提出了十二点和平建议,呼吁尊重各国主权和安全关切。

中国政府劝和促谈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先后开展四轮穿梭外交,足迹遍布俄、乌、欧洲及“全球南方”多个国家。

2024年9月,中国与巴西联合多个“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冲突。

中美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复杂。 中欧贸易额高达8473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本应成为双方增进理解的基础,但欧洲却选择在政治上对华施压。

当全世界关注加沙局势时,欧洲政客声音就小了很多,没人公开要求美国利用其“特殊影响力”管管盟友。

奥地利自己享受了70年的中立红利,如今却要求别人放弃中立,这其中的双重标准不言而喻。

美国和北约应该同俄罗斯开展对话,解开乌克兰危机的背后症结,化解俄乌双方的安全忧虑。

中国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坚持不称霸的外交原则,与欧洲试图赋予中国的“全球领导者”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接受单边制裁和外部胁迫。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中国的态度也比较复杂。

他一方面批评中国在俄乌问题上态度模糊,未能明确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能更积极地施压俄罗斯。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乌克兰对国际政治现实的误判。

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不轻易选边站队。中国既不和俄罗斯结盟,也不和西方对着干,而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

这种立场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回旋空间,并能够扮演调解人的角色。

欧洲的焦虑显而易见。能源价格高企,经济复苏乏力,乌克兰军火库存告急,连欧洲自身的武器装备也捉襟见肘。

这种焦虑心态导致欧洲试图借助中国来解决俄罗斯问题,甚至试图破坏中欧关系。

中国会继续推动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因为这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正确道路。

中国的目标是促进和平,而不是加剧冲突;是推动对话,而不是制造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受任何外部压力的影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