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轰20多造导弹”,这个馊主意背后,藏着美国最深的恐惧
最近舆论场上,关于轰20的那点风吹草动,又被吹成了风暴眼。
起因是央视军事自己放了个小彩蛋,一个工作人员对着镜头里的小孩哥,聊完轰6N,神秘兮兮地补了句“还有后续机型”,最后再盖个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四个字,翻译过来就是,别问,问就是在搞,而且快了。
圈内人裤子都激动得提不起来了,结果太平洋对岸一家叫《NSJ》的美国杂志,突然跳出来,操着一副“我这都是为你好”的语气,给咱们出了个“馊主意”。
他们说,兄弟,别傻乎乎地砸钱搞那个又贵又复杂的轰20了,听哥一句劝,那玩意儿没用。有那钱,不如全拿去生产线上,多下点“航母杀手”导弹的订单。逻辑简单粗暴到感人:用密集的导弹直接糊脸关岛基地,或者把海上漂着的美军航母编队坐标一个个记小本本上,成本低,见效快,一发入魂,岂不美哉?
这套嗑,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像不像你公司里那个总想让你放弃核心产品研发,转头去做点发传单、搞促销这种短期见效的活儿的“聪明”同事?
魔幻的是,这种看似精明的算计,恰恰把一个现代大国博弈里最核心、最要命的问题给偷换了——导弹,真的能完全取代战略轰炸机吗?
说白了,这根本就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判断智商的送命题。
一
有个流传很广的误区,觉得轰炸机这玩意儿,冒着黑烟,铁疙瘩一个,是二战的古董,是上个时代的乡愁。但现实狠狠地抽了这种想法一巴掌:你瞅瞅地球上那几个顶级玩家,谁家停下研发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脚步了?一个都没有。
这就说明,存在,就是最大的道理。
导弹这东西,最大的特点是啥?是刚烈。是一次性买卖。
发射按钮按下去的那一刻,就没有撤回键了。尤其像弹道导弹这种国之重器,它的发射轨迹本身就是战争宣言,是直接掀桌子的行为。决策门槛高到离谱,不到万不得已,谁敢随便扔?
它的功能也纯粹得像个偏执的刺客,毕生追求就是“打点穿透”,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招招致命。可问题是,大国博弈是一场漫长的、复杂的牌局,你不能开局第一手就直接掏刀子跟人拼命。
而战略轰炸机,这玩意儿提供的,是一种导弹给不了的稀缺品——弹性。
首先,它是个能重复使用的平台。能起飞,能前沿部署,能在一个广阔的空域里像个幽灵一样持续存在好几个小时,还能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实时改剧本,换目标。
但更要命的一点,是它能被召回。
这个“可召回”的属性,简直是为现代危机管控量身定做的。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两边剑拔弩张,气氛烘托到这了,我方轰炸机编队起飞,直奔你家门口。你雷达上看着光点越来越近,冷汗都下来了,整个指挥系统都得跟着鸡飞狗跳。但只要炸弹没扔下来,事情就还有缓。我可以让你紧张,让你知道我不是在开玩笑,但同时又留了一道缝,让你可以坐回谈判桌。
这就是一种可控的、看得见的极限施压。是一把悬在你头顶,但又可以随时收回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种物理存在感带来的心理威慑,是那些藏在几百米深地下发射井里,冷冰冰的导弹给不了的。导弹的威慑,是“我有能力毁灭你”;而轰炸机的威慑,是“我随时可以过来毁灭你,而且我现在就在路上了,你自己看着办”。
一个大国手里如果只有导弹,就像一个拳击手只练直拳,或者一个棋手只会当头炮。看着挺猛,但稍微遇到个路子野的,就被人玩死了。
所以,别再问什么导弹能不能替代轰炸机了。
导弹是那柄最锋利的矛,是最后的底牌。而轰炸机,是那面能攻能防的盾,是牌桌上用来博弈、试探、施压、讹诈的筹码。
一个成熟的战略工具箱里,这两样,缺一不可。
二
美国人那套“导弹管够”的理论,除了偷换概念,还有一个更阴险的逻辑陷阱:它故意把轰20,描绘成一个孤零零的、单打独斗的飞行器。
这简直是最大的侮辱。
轰20真正的恐怖之处,从来不是它本身有多牛逼,而是它背后那个已经成型,并且还在疯狂进化的“作战生态系统”。
说白了,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个独行侠。从来都不是。
它的设计思路,就是奔着当一个庞大作战生态里的“网络中心”和“VIP节点”去的。没天上飘着的空警500预警机当眼睛,没运油20加油机当移动奶妈,没歼击机和电子战机群全程开路、清场、开干扰“蹦迪”,你再牛的隐身轰炸机,也就是个快递上门的靶子。一个字,送。
但轰20的角色,还远不止是被动地接受服务。它还要“赋能”整个体系,成为力量的“倍增器”。
最骚的一个设想,是把轰20变成一个空中的“无人机航母”和“蜂群指挥官”。
想象一下,一架轰20幽灵般地潜入敌方防空圈边缘,它自己不进去,而是打开肚子里的旋转弹仓,一口气释放出8架“攻击-11”这种隐身无人攻击机。然后,它就退到安全距离,像个玩RTS游戏的玩家,通过数据链指挥这群无人机小弟冲进去,各自扑向不同的高价值目标。
这种“有人机+无人机蜂群”的玩法,对任何现存的防空系统来说,都是一场噩梦。你到底是打那个在远处的大家伙,还是先处理这群已经冲到脸上的小家伙?你的雷达通道和火力通道,瞬间就会被这种饱和式的、多维度、多批次的攻击给撑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武器挂载数量增加了,而是从“打击平台”到“前沿指挥节点”的范式革命。
这种理念,也不是我们自己闭门造车。地球另一边的美军,对他们宝贝疙瘩B-21轰炸机的定位,一模一样——“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体系里的关键一环。俄罗斯的军事专家也早就说过,这种打法,就算面对S-500这种顶级的防空系统,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你看,轰20的研发,根本就不是为了造一架飞机,而是为了打通未来战争的任督二脉。美国人让你放弃它,本质上是想忽悠你自断经脉。
三
当这样一枚关键的棋子,真的被放到棋盘上时,它改变的就不只是军事技术,而是整个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战略平衡的底层算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三位一体”核力量,那条空基的腿,一直有点瘸。轰20的出现,就是要把这块最短的板,直接换成一块镶了金边的钛合金钢板。
当它能携带“惊雷-1”这种核巡航导弹,实现上万公里的洲际巡航和隐蔽突防时,整个核威慑的灵活性、生存性和可信度,将迎来指数级的暴涨。有评估说,这能让空基核反击的可靠性,直接提升300%。
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前我只能保证在家里跟你同归于尽,现在我能在你家门口的上空,随时决定要不要跟你同归于尽。
技术上,为了实现这一点,轰20把隐身性能点到了满级。经典的飞翼布局,据说雷达反射截面(RCS)做到了惊人的0.01平方米,这比B-2的0.1平方米还要小一个数量级。纳米级的吸波涂层,加上覆盖红外和电子信号的全频谱隐身技术,目标只有一个:在关岛部署的TPY-4那种变态的反隐身雷达面前,实现“理论上的隐形”。
而这一切背后,最让对手绝望的,是两个字:自主。
美国国防部评估它的航程超过8500公里,但更重要的是,它用的是6台我们自家的涡扇-15发动机。这就彻底堵死了在核心动力上被人卡脖子的所有可能。这证明了它的诞生,是早在2016年甚至更早,一个长期战略规划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为了应对某个突发事件的冲动之举。
这种自主,带来的是一场掀桌子级别的战略竞赛。
如果轰20能够先于美国的B-21服役,哪怕只是同期服役,都将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有国家打破美国在隐形战略空基平台上的技术代差和绝对垄断。这对那个建立在技术霸权上的旧体系,是釜底抽薪式的冲击。
据说,五角大楼已经调动了多颗卫星,24小时盯着轰20的任何风吹草动,关岛的反导预算也是一加再加。在内部的兵棋推演里,轰20对关岛防空体系的突防成功率,被认为远高于B-21在面对我们反隐身雷达时的生存率。
你看,这枚棋子甚至还没正式落盘,它掀起的涟漪,就已经开始倒逼对手改变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了。这本身,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美国人那个“造导弹还是造轰炸机”的傻问题,答案已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
对轰20的价值评估,如果还停留在它那大概4亿美元的单价(只有B-2的六分之一),或者每年20架的产能上,那就太天真了。
中国投资轰20,本质上是在投资一种更复杂、更有韧性、更具主动权的未来。它像一个强力的催化剂,盘活并整合了预警、加油、电战、无人机协同等一系列现代化力量。
因为在未来的大国牌局里,决定胜负的,早已不是你手里某张单独的“王炸”,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把一手看似普通的牌,打出一套让对手眼花缭乱、根本算不清、防不住的连环组合拳。
这个能够将所有力量天衣无缝地融合起来,并让其效能指数级倍增的强大“体系”。
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张终极王牌。
而轰20,就是开启这一切的,那把钥匙。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最新资讯
- 2025-10-11F-35大军逼近!委内瑞拉等不及歼10C,现在后悔莫及!
- 2025-10-11特朗普在匡蒂科基地训话全体美军将官,威胁“不喜欢就走人”,现场鸦雀无声!
- 2025-10-11全球2813枚核弹头待命,张召忠警告:一旦爆发核战,地球无处可逃
- 2025-10-11从看人脸色到制定规则,中国战略空运的逆袭,远比你想象的更狠
- 2025-10-11“水下束缚术”引哄笑!被骗“十几年”的美军,竟对“不靠谱”战术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