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也有“资产表”:欧盟发布自然信用路线图,撬动绿色私募资金

导语/摘要:保护生态还能获得回报?欧盟委员会发布自然信用新政,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自然修复[1]

2025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正式发布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献——《自然信用路线图》(Roadmap towards Nature Credits),以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公众等多方投资自然恢复行动,并通过信用机制获得收益回报。该路线图不仅旨在应对生态系统退化,还试图填补每年高达650亿欧元的自然保护融资缺口,是欧盟绿色转型战略下的重要组成部分。[2]

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路线图的背景逻辑、核心机制、潜在价值与挑战前景,帮助读者理解“自然信用”这一绿色金融新概念如何将“为自然做事”转化为一种有回报的投资行为。

一、什么是“自然信用”?:把自然保护行为变成可计价、可交易的“资产”

“自然信用”(Nature Credits)是指对某一主体(个人、企业、公共部门等)为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积极影响所赋予的“价值单位”。通俗理解,它就像“碳信用”那样,为生态恢复与保护行为赋值,并通过可信认证机制进行交易或用于非财务激励(如企业声誉、合规得分、ESG评级等)。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定义,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恢复湿地、扩大森林面积、修复生物多样性热点等。只要这些自然正向行为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认证,就可成为“自然信用”单位,吸引投资者参与并获得对应回报。

自然信用代表一种“把生态行为市场化”的机制,是生态资产进入主流金融市场的重要探索。

二、为何此时推出?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双重危机下的制度创新

欧盟推出自然信用机制,背后有着深刻的生态与经济背景:

1. 自然退化带来巨大经济风险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数据,全球一半GDP与欧盟三分之二的附加值依赖自然系统(如水源、授粉、土壤肥力等)。自然退化已开始影响保险成本、农业产出、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未来10年企业利润每年或损失7%。

2. 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缺口巨大

尽管欧盟计划将2026-2027年预算的10%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将对外支出翻倍至70亿欧元,但这远不足以填补每年650亿欧元的生态投资缺口,必须依赖市场机制吸引私人资金。

3. 政策联动:与《自然恢复法》、《农业愿景》等全面对接

自然信用机制与欧盟近期的《农业与食品新愿景》(Vision for Agriculture and Food)、《水资源复原战略》(the Water Resilience Strategy)与《欧洲海洋公约》(the European Ocean Pact)等新政密切配合,构建政策闭环,提升生态恢复的制度支持度。[5][6][7]

三、谁能获得自然信用?:农民、林主、地方社区成主要受益者

欧盟明确指出,自然信用机制将为土地所有者和生态实践者带来新收入来源。以下群体可通过认证行动获得自然信用:

• 农民与牧场主:通过轮作、减少农药使用、恢复田边林带等方式提升生物多样性;

• 林业工作者与林主:扩大森林覆盖、采用永续经营方法;

• 渔业与海岸社区:恢复红树林、限制捕捞、清理塑料;

• 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推动城市绿化、湿地修复、公园重建等。

在政策设计上,自然信用强调“底层行动者”的参与与回报机制设计,以防范“纸面绿色”和“资本主导”的偏向。

四、谁会投资这些信用?:从大型金融机构到普通市民

欧盟强调,自然信用市场的买方可以非常多元化,包括:

• 企业:希望提升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评级、改善社会形象或用于抵销生态影响(如项目建设占用林地);

• 金融机构:发行“绿色投资基金”或“自然债券”;

• 个人与公民组织:通过平台投资微型自然项目;

• 政府机构:用于完成国内自然恢复目标。

自然信用既可作为投资工具,也可纳入企业合规与社会责任策略,甚至成为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3]

五、如何保障公信力?:标准与认证体系将是核心

为了防止“漂绿”(Greenwashing),欧盟在路线图中提出以下制度框架:

1. 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与第三方评估体系;

2. 明确“行动—影响—信用”之间的可验证路径;

3. 避免官僚负担,简化中小项目准入门槛;

4. 参考现有标准(如碳市场认证)并推动互通性;

5. 建立透明的治理结构与专家参与机制。

目前,欧盟已在法国、爱沙尼亚和秘鲁启动自然信用试点项目,并与生物多样性信用联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展开合作。

六、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尽管理念先进,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 生态影响评估标准尚未统一:不同生态项目如何量化其价值,仍有争议;

• 公平性问题:资金是否真正流向生态实践者,而非中介或投机资本;

• 监管难度:跨境自然项目如何协调与追踪;

• 公众参与不足:普通投资者如何了解并信任此类产品。

因此,欧盟委员会同时发布了“专家组申请通道”,邀请企业、科研、政府与NGO参与标准制定。首轮申请将于2025年9月10日截止。

七、未来展望:从实验机制到“自然经济”的核心工具?

自然信用或许只是绿色金融市场演进的一环,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 政策合规工具:协助各国达成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

• 金融产品创新:成为绿色债券、可持续基金的新型基础资产;

• 企业责任转型:推动从“减少负面影响”到“创造正面影响”的思维转变;

• 社会生态双重收益:构建生态恢复、收入提升、区域发展三重共赢格局。

在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经济体系深度交织的当下,自然信用试图开启一种“让保护自然也变成理性经济选择”的路径。而这一探索,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5_1679

2.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ALL/?uri=comnat:COM_2025_0374_FIN

3. https://commission.europa.eu/topics/eu-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ness-compass_en

4. https://ec.europa.eu/info/law/better-regulation/have-your-say/initiatives/14723-Roadmap-towards-Nature-Credits_en

5. https://agriculture.ec.europa.eu/overview-vision-agriculture-food/vision-agriculture-and-food_en

6. https://commission.europa.eu/topics/environment/water-resilience-strategy_en

7. https://oceans-and-fisheries.ec.europa.eu/european-ocean-pact_en

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毛筱萌

审:Evelyn

编:Lumina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