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竟用无人机攻击中国记者,欠中国15亿贷款也不还

血色的夕阳映照着库尔斯克州科列涅沃村的废墟,63岁的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左臂的鲜血正透过印有“PRESS”字样的蓝色防弹衣渗出。

他身后的白色采访车上,国际通用的媒体标识在硝烟中格外刺眼。 就在三分钟前,一架搭载北约AI识别系统的乌军“海狸-3”FPV无人机精准俯冲,弹片穿透防护装备——而这里距离最近交火线足有12公里,是交战双方白纸黑字划定的安全区。

当卢宇光在野战医院接受紧急包扎时,基辅的议会大厅里正爆发激烈争吵。 财政部长挥动着债务重组方案,要求暂停偿还2012年签署的对华15亿美元粮食贷款:“每年省下3亿美元,就能多买500架无人机! ”

可这份提案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这笔本该用于对华出口粮食的专项资金,90%流向了瑞士谷物商和埃及贸易公司,中国实际收到的18万吨农产品连协议金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乌克兰的债务游戏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2024年8月,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暂停偿还所有外债;2025年5月,财政部公然拒绝支付6.65亿美元GDP债券,创下该金融工具诞生十年来的首次违约。 标普直接将乌主权信用降为“D级”,惠誉给出“有限违约”的死亡通知书。但更触目惊心的是那个数字:1809.7亿美元的国家担保债务,像绞索般勒住乌克兰经济的脖颈,其中外债占比高达74.31%。

军费开支吞噬着乌克兰的血液。 537亿美元国防预算占财政总支出的62%,意味着每100格里夫纳就有62枚被填进炮膛。 而华尔街的秃鹫正在盘旋——贝莱德和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组成的债权人团,要求基辅从2025年起每年支付5亿美元债券利息。 这些在2022年以三折价格抄底乌克兰债券的资本巨鳄,如今靠着12.5%的年利率吸血续命。

正当基辅官员暗示“用黑海港口抵债”时,中资控股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传来新数据:年吞吐量突破650万标准箱,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 当有人提起矿产开发权,塞尔维亚的铁路网上正飞驰着满载中欧班列的货柜。 乌克兰最后的筹码在阳光下快速蒸发。

粮食牌曾是基辅的底牌,但中国早已重构供应链。28%的进口小麦来自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500万吨粮食协议进入执行阶段。 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杨凌示范区的节水灌溉技术让乌兹别克斯坦农田增产30%,节水率超过50%。 就连曾经的金主欧盟,也把援助款绑上司法改革的枷锁,而特朗普政府更将567亿美元军援转为7%高息贷款,要求用资源开采权偿还。

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连发三条标红帖文,要求联合国机构两小时内回应袭击记者事件。 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置顶的仍是“非洲扫盲计划获奖名单”。这种沉默早有预兆——过去三年俄罗斯提交的17起记者遇袭案,涉及12名俄籍、3名白俄罗斯籍及2名中东记者,国际机构平均响应时间87小时。

耐人寻味的是那架行凶无人机的身世。 波兰WB集团组装的机身,搭载德国亨索尔特公司的激光制导模块,而这些企业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伙伴计划”的最大金主。 当俄方按恐袭罪刑事立案,追查涉案乌军人员时,基辅的沉默震耳欲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冷静克制:“中方呼吁各方致力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共同推动局势缓和。 ”没有愤怒的谴责,没有强硬的威胁,但北京的行动脉络清晰可见:在伦敦法院对15亿美元贷款违约提起的诉讼从未撤案,粮食进口多元化的布局早已落子。

此刻的乌克兰财政部大楼里,官员们反复核对着数据:黄金外汇储备仅够支撑三个月进口,400亿美元财政赤字像黑洞般扩大。 而在顿涅茨克前线,士兵们发现新配发的急救包标签上印着“中国红十字会捐赠”。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