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的遂宁射洪蓬溪籍著名人物

黄埔军校旧址简介及遂宁市籍学员录

1924年,孙中山先生联合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的支持,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办了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此即世所共知之黄埔军校。自开办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共历二十三期。根据初步统计,来自今四川省遂宁市辖区内的三县遂宁、射洪以及蓬溪,黄埔学员共有131人:遂宁县籍69人,射洪县籍30人,蓬溪县籍32人。

学员名录(按期数与籍贯分类):

第三期中,来自四川遂宁的姚光熙(字牲初),步兵队成员,曾居安岳通贤场培光堂转水观肾同德斋。

第四期,遂宁籍廖化龙,步兵第二连,户籍地为安居填荷叶塘廖洪顺收转。

第五期包括傅孟甫(字治三),所属炮兵队,住遂宁县大南下街。刘高(字干臣),隶属步科第二学生队,安岳县姚市镇成锡之转,现遂宁东禅寺。

第六期的刘光(字子容),步兵第十中队成员,来自拦江镇。邓淮(字云衢),任教于教授部,户口潼南县卢家乡。

第八期成员较多,包括李天一(字贵华),步兵第二队,居遂宁县桂花镇;胡志毅,炮兵队,北门外,曾于二十一年七月转入航空学校;向悦仁,步兵第五队,西眉镇人;金绍康,步兵第二队,籍贯乐至县宝林场;陈怀勋(字慰中),步兵大队区队长,淮川德富荣号;张森樵,步兵第三队,蓬溪金圆场,后转入航空学校。

第十期,徐计达(字文钦)来自蓬溪,所在为工兵队。

第十一期,喻培善(字亢闿)为射洪籍炮兵队第十三教授班成员。

第十三期有刘天鹏(字翔云),第五班成员,住所会龙乡。张鸿钧,工一队,来自横山乡。

第十四期人数较多,包括杨守言(字果)、袁致之、罗世儒、王其修(字澍)、张钟鸣(字岚)、李贵华(字隆义)、吴芳谷、刘福疆、陈召南、罗袭珪、张海鳌、冯大模、张晋琮、黄泽济(字辉)等,他们多数分布于遂宁、射洪和蓬溪的各个乡镇,大多为步兵、炮兵和工兵队成员,各自有详细籍贯和通信地址记录。

第十五期,石丰祥为遂宁籍,任职炮兵大队第三队。巩世才(字兼三)为蓬溪人,负责劈刺与体操教学。

第十六期举例如李传薰(字无漏),遂宁第二区队成员,税叔钧任政治教官且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吉家富(字履平)、税止戈、姚学优、赵允廉、蒲泽裕(字远光)均分别担任技术、工兵、政治或炮兵等相关岗位,籍贯遍布遂宁、射洪等地。

第十七期,有廖世雄(字远兮)任总队教官,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赵继普、刘越、衡国平等均为步、炮、通信和工兵等队伍的骨干,分布于遂宁和蓬溪各乡镇。

第十八期,曾源忠、萧继张(字湖)、杜建华、刘敬恒、曾辅中(字立正)、邓稷、鲁自强(字泽霖)、王永梁(字湘澄)、杨麟书(字晋侯)等,均系遂宁、射洪与蓬溪地区优秀学子,分别服务于各专业队伍与技术岗位。

第十九期到第二十三期,仍有数十位来自这一区域的黄埔学员。诸如张国麟(字智夫)在本校担任军需处副处长;杜瞳华(字靖宇)、汪华、杨发开、何志余(字俊卿)、雷树轩等在各自专业科室中任职;李彬然、罗四维、蒋高、刘绍廉、孟汉琼(字溶)、许铁华(字清模)、王年竹(字正明)、文竟成、曹文彬、何伯钧、王周茂(字立元)、岳权、梁纪明、胡心清等在步兵、工兵、炮兵、通信、辎重等部门担当要职。

第二十二、二十三期,同样包含了贺铭东(字泽江)、萧如椿、杨钧陶、何昌颐、补敬儒、刘广渊、李中英、王国君、王子猷(字作勋)、向代璠(字斐如)、刘绍康、吕德荣、刘泽荣、杨策勋、殷丽康、白绘元、杨友睿、张肇祺、雍根纯、郭大容(字自策)、何琪(字利夫)、杜成、黎隆泉、向文星、姚季文(字兮)、康运汉(字浚川)、李惠筠(字忠毅)等名,分属步兵各队、工兵、通信、军需和辎重等多个科室。

至于第二十三期,来自遂宁市的王心明(字家槐)、向溥泉(字万锐)等,被分配至第一或第二总队,具体所处中队及派寄地址亦有详细记载。射洪与蓬溪同样有多位青年,如杨前祥、谢泰钰(字危)、甘大勤、徐隆光(字忆梅)、徐俊德、李志患(字肇宗)、王治中等,皆于各队服役,并留有相关籍贯和联系信息。

综上,遂宁市及周边县域为黄埔军校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这些学员班次分布广泛,专业涵盖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及军需保障,服务地点则遍及本地及全国各重要岗位。通过这些学员的名录,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地方士子的奋斗足迹,以及他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及革命运动的历史贡献。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