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在巴以冲突换脸:4500万宣传广告曝光,卫星图也成“帮手”

摩萨德让谷歌打马赛克卫星图像的事,当时很多人没在意。可等到细节一出来,我才发现,这比表面看上去要严重得多。那是2025年9月,以色列正被也门的无人机和导弹频繁袭击,一些战略设施成了重点目标。摩萨德的要求,是把这些地方从谷歌地图上模糊化处理。理由当然不是隐私,而是军事安全。

谷歌的卫星图,本来是全球用户眼里的“天眼”,能看地球上几乎每一块土地。但如果它对某些区域刻意遮挡,那这个“天眼”就成了某国特定的防御工具。这意味着,你以为自己在看真实世界,其实看到的是被剪裁过的版本。从那一刻起,信息的中立性就破了口子。

卫星图这件事,勉强还能用“安全考量”当借口。可另一桩曝光的合同,让这种辩解彻底站不住脚。那是一份高达4500万美元的全球广告合作,持续六个月。谷歌要在自己的广告网络和YouTube上推广一个统一口号,“加沙有食物,其他说法都是谎言”。

这句口号出现的时候,加沙正陷入历史罕见的大饥荒。联合国一再发出警告,粮食供应几乎彻底崩溃。加沙卫生部的统计摆在那儿,超过420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其中接近150个是孩子。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甚至公开表示,“没有水,没有电,他们可以饿死或投降”,文化遗产部长伊利亚胡干脆说“巴勒斯坦人需要饿死”。

现实是无情的,广告却在拼命营造另一幅画面。这种宣传,不仅是信息偏向,更是对苦难的二次伤害。当一家科技公司接受巨额资金,去系统地掩盖人道灾难,它的角色就已经从平台变成了舆论战的兵器。战争变成了两个战场,一个是炮火,另一个是信息。

谷歌真正深入到冲突核心,是“云端计划”曝光之后。2025年初,谷歌和亚马逊被披露为以色列提供AI、云计算和各类战场工具。这不是泛泛的技术外包,而是直连军事行动的服务。以色列国家网络局负责人说得很直白,得益于Nimbus云,在战斗中发生了“惊人的事情”,技术在胜利中起了关键作用。

AI可以识别目标、分析战场态势,让打击更精准。云计算则意味着作战数据能更快地处理和调配。这是科技直接嵌入军事链条的范例,不只是为以色列军队提供“效率”,更是给整个战争机器加了数字引擎。当技术提供商同时掌握了卫星视野和舆论渠道时,物理战场和叙事战场就彻底合流。

这几年,硅谷这些公司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谷歌不再是那个只提供搜索和地图的工具商,而成了地缘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它扭动数据阀门,遮挡卫星影像,帮一个国家的军队隐身;它调动广告网络,在全球散播统一话术,压制不利观点。这种双重介入,把商业公司所谓的“中立”击得粉碎。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阿尔巴内塞曾公开说,谷歌是在从加沙的暴力中“获利”。这话一出口,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回应不是反思,而是扣了顶“赤裸裸的反犹主义”帽子。这是另一层可怕之处,借助政治标签来封堵批评。在利益和政治叙事结盟的环境下,批评的空间能被迅速压缩到几乎不存在。

从卫星图被修改,到饥荒广告,再到深度军事技术合作,这一系列行动,让谷歌的身份清晰起来。它不是袖手旁观的观察者,而是战场技术供应商和舆论管控者的结合体。卫星遮蔽影响公众判断,广告混淆人道灾难的现实,国际机构被指控失去公信力。这种情况下,数字空间早就不是所谓自由公正的公共领域,而成了战争的延伸。

事实是,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些曝光基本保持了低调,和它们通常对别国信息战的高调指责形成鲜明对比。剩下的,是少数独立媒体还在尝试揭露细节。但在强大的算法面前,这些声音往往被淹没。

当科技巨头与国家机器绑定起来,算法就可以精准地过滤、推送、屏蔽,让公众接触不到不被允许的图像和事实。战争因此变得更顺畅,也更安静。而我们普通人,要获得未经加工的第一手信息,会越来越难。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