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研制的红箭73导弹为何至今仍在服役?性能是否仍具优势?
近段时间以来,解放军那些公布的演训新闻里,总能瞧见一款“老旧”装备的身影,那就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
它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到了现在已经服役超过40年,比不少基层官兵的父辈还要年长。
按理说,像红箭10、红箭12这些新式导弹早就装备上了,可这款“老古董”武器到底还干嘛没退出舞台?它的性能放到2025年的战场环境里,真的还能跟得上吗?
冷战压力下的“应急填空”
大概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苏关系变得紧绷,北方边界那边可是有大批装甲部队的压力,形势挺严峻的。
那会儿解放军用的反坦克措施主要是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还有各种口径的火箭筒,但面对苏军那些厚实的主战坦克,这些装备的威慑效果其实挺有限的。
火箭筒可打不穿、反坦克炮机动性又差,大家都在找一种既能灵活布置又有足够威力的反坦克武器。
1971年,我国借助特殊渠道拿到苏联赛格(AT-3)反坦克导弹的实弹,这就算是红箭73研发的开端了。
当时,五机部迅速聚集全国的力量,启动了“823”这个大规模研制会战,陕西、山西、辽宁、吉林四个省的兵工厂齐心协力攻关,不光要攻克技术难关,还得赶在战备需求的关键时期交出成果。
到1978年,红箭73的设计正式完成并确定下来。到了1979年,它终于开始在部队里进行批量装备了。
实话实说,刚定型的红箭73性能并不算很厉害:它是靠手动线控导引,射手得盯着导弹尾部的火焰,自己手动调节方向,最大射程也就3000米,穿甲厚度只有400毫米,比起同期的美苏陶式和米兰导弹,差距还挺明显的。
不过,对那会儿的解放军来说,这玩意儿算是突破口:终于有了能大量装备的反坦克导弹,能在苏联可能来个冲击时,多一层防护网。
40年持续改进
红箭73能一直服役到2025年,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躺在最开始的版本上,而是随着战场上的需求不断进行升级改进。
从公开的军工资料和部队报道看,它的改进路径很清晰,每一步都瞄准“实用”:
最早的升级就是在90年代左右出现的红箭73B型,加入了红外测角仪,把以前的“纯手动制导”变成了“红外半主动制导”。
以前射手还得盯着尾焰调整方向,现在只要把瞄准镜对准目标,导弹就能自动追踪,修正轨迹,命中率可从之前不到60%涨到90%以上。
而且,把战斗部换成了串联装药,破甲厚度提高到850毫米,对付二代坦克,甚至一些三代坦克的侧面装甲,都绰绰有余。
到了2010年以后,红箭73又推出了D型和E1型。
D型加入了热成像仪,即使是在夜里或者视线不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还对弹翼设计进行了优化,在空气稀薄的地区飞行更平稳。
E1型呢,强化了制导抗干扰的本领,能应付一些基本的电磁干扰,全重控制在11.3公斤,两个士兵轻轻松松就能扛着走,还能装到像03式伞兵战车那样的平台上用。
这些改动的共通点在于,没有搞那种“推倒重建”,而是在原有的架构上进行升级优化。
比如说,还是留着手动制导模式,万一碰到强烈的电磁干扰,射手还能自己操作;弹翼的设计也没有跟风缩小,反而保持了比较大的尺寸。
后来一想,这在高原地带作用挺大啊,空气稀薄的环境下,那大弹翼可以带来更稳的升力,可不是一般导弹能专门调整优化的地方。
现实需求下的“最优解”
除了说它的性能还能满足一些场合需要之外,红箭73“还坚持不退出舞台”呢,原因其实挺务实的:库存多,成本也低。
根据公开资料,红箭73在八九十年代是主要的反坦克导弹,产量相当可观。
虽然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但结合部队装备范围和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推算,累计产量应该是以“万枚”为单位的,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际用掉的数量其实也没那么多。
要是把这些库存全都退役销毁,光浪费就不说,还得掏钱处理呢。弹药销毁可不是随便扔掉那么简单,它得按照专业流程来,不能随意处置。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成本,刚开始红箭73的单价不过几万元人民币,就算是升级版,成本也远远比不过红箭12(红箭12一枚的价格大概是红箭73改进型的十倍以上)。
对部队来说,平时的训练用红箭73挺合适的:新兵操导弹,先用价格实惠的老型号练手感,熟悉瞄准和发射的基本步骤,等技术掌握了,再换新型号,这样能明显降低训练的花费。
比如2024年5月,陆军第71集团军“临汾旅”就公开进行了红箭73的实弹射击考核,官兵用它攻击模拟的碉堡靶子,一边熟悉了战术配合,一边也清理了手头的库存,两不误。
这套“花费不高、实战训练结合”的做法,成为红箭73至今依然经常出现在演兵场上的关键原因。
不跟新型导弹“抢活”,只做“擅长的事”
不少人觉得“老装备就是落后”,但对解放军而言,红箭73的意义不在于和红箭10、12比“谁更先进”,而在于它能弥补新型导弹没有覆盖到的场合,形成“高低结合”的格局。
在如今的战场环境里,反坦克导弹实际上用来击中坦克的概率不到十成,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主要瞄准碉堡、火力点和轻型装甲车辆这些目标。
红箭73虽然在对付那些最现代的三代主战坦克正面时有点吃力,但用来打这些“软目标”可就轻轻松松啦:它的4000米射程能搞定大部分战场前线目标,破甲能力也足够摧毁工事,而且操作起来挺容易,基层班组随时都能派上用场。
比如在高原地区,红箭73的表现就得说是相当亮眼啦。
新式导弹虽然厉害,但对保障条件要求挺高的,需要专用的检测设备和配套的后勤车队。在基础设施有限的高原偏远地区,要是真想部署,可就没那么灵活啦。
红箭73不用搞得那么繁琐保障,拆成零件放进背箱,士兵扛着就能上高原,组装完了就能发射,挺方便的,在山地巡逻和前沿防御时用着还真挺划算。
在合成旅的装备体系中,红箭73的角色挺明确:红箭10主要应对10公里外的远距离打击任务,专门打击敌方纵深的装甲集群。
红箭12主要负责“射后不管”,精准打击前线那些先进坦克;而红箭73则在中近距离提供火力支援,瞄准轻型装甲、工事,或者在训练中用来消耗库存。
三者各自担起责任,反倒比全部使用新型导弹要更高效、更划算。
结语
红箭73能够从70年代一直服役到2025年,主要不是因为“性能多么先进”,而是因为它总能在“用得上的地方”发挥作用。
从一开始的“应急反装甲”,到后来的“训练消耗”,再到如今的“高原支援、火力补充”,每一个阶段都紧扣解放军的实际需要。
现在,随着像红箭16这样的新一代多用途导弹逐步装备部队,红箭73的前线部署确实在逐渐减少,不过这个变化是逐步推进的,库存还没有用完,且使用场景还存在,它就不会马上完全退出。
就像部队里还在用的66式榴弹炮、59式坦克的改良版一样,这些“老家伙”的存在,正好体现了解放军“物尽其用、务实高效”的装备发展理念。
武器的关键价值,从来不是看它的“岁数”,而是看它在战场上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场。
也许再过几年的时候,当最后一批红箭73完成训练或者演习任务后,它就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这段“服役半个世纪”的经历,已经成为中国国防装备发展史上一段特别的记忆。
不是每件装备都得是最尖端的,有用、能应对实际问题、切合现实需要的,那才是真正的好装备。
最新资讯
- 2025-10-1119架无人机突入波兰!图斯克发出警告:乌克兰是欧洲最后防线
- 2025-10-11各位老铁,小哥操作平地机技术咋样?你们又
- 2025-10-11承认山头、关照山头、打破山头!深度解析我军五大“山头”由来
- 2025-10-10中国新运输机蓝图流出?120吨载荷叫板美国,发动机是关键
- 2025-10-11内蒙古水下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