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乌克兰战俘营,上千俄士兵在那休养,去前线为养家

前几天,美国的媒体记者跑到乌克兰西部,实地探访了当地最大的俄罗斯战俘营。这个营地离前线挺远,关着上千名俄军士兵。

记者一进门就被眼前的场景震了一下,和大家印象里的战俘营完全不一样,条件好得让人有点意外。虽然说不上“享福”,但至少比前线天天冒着炮火强多了。

记者和二十多名俘虏聊了天,大家坦坦荡荡地讲:他们参军、上战场,主要就是为了能拿工资养家糊口,压根不是因为什么爱国情怀或者理想。

俄乌冲突拖了这么多年,俄罗斯国内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普通人被征召去打仗,虽然军饷不算高,但好歹能比在家啃老强点。

说到营地里头的生活细节,乌克兰官方还特意邀请记者参观,强调他们严格遵守国际法,每个环节都按日内瓦公约来。

营地里有专门的牙科诊室,不少俘虏头一回体验到正规牙科服务,前线的时候牙疼只能忍着。伤员也能及时接受治疗,医生护士轮班,处理各种伤疤和炮弹碎片。

宿舍收拾得干净利落,床铺统一,毯子都叠得整整齐齐。新来的俘虏一到就发保暖衣、鞋子、洗漱用品,旧衣服也帮着洗好、收起来,等交换回去还能带走。

伙食虽然简单,但管饱,面包、汤、水果都有。甚至有士兵开玩笑,说在这里关久了都能长胖。其实这套“优待”更多是为了给乌克兰自己换回俘虏留点筹码。

至于这些俄军士兵为啥会走上战场,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提到了家庭和经济。俄罗斯这几年被各种制裁,通胀涨得吓人,工作难找,很多人失业。

一个叫阿纳托利的家伙说,自己其实不想打仗,但家里要靠军饷过日子,没得选。另一个叫马卡洛夫的,老婆在工厂上班,工资勉强够家里开销,孩子上学鞋都舍不得买新的。

还有养着四个孩子的年轻士兵,把当兵形容成“炮灰工作”,但钱来得快,能给家里买米买奶粉。

俄罗斯征兵体系松散,底层百姓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工厂倒了、失业了,只能去军营混饭吃。

其实这些被征召的人,很多都是普通工人、司机、保安,文化水平不高,战前干的都是体力活。联合国也有报告提到,俄军不少战俘原本就是被强行拉去,底层出身居多。

把这事儿放到整个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看,才更有味道。战事从2022年打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还没个头。

其实双方都互有俘虏,乌克兰那边关押俄军,俄罗斯那边也抓了不少乌克兰士兵。

只是待遇上有天壤之别,联合国和国际特赦组织反复谴责俄方对乌战俘酷刑、饥饿、缺医少药,甚至殴打、强迫剃头。前阵子还有照片曝光,一个乌克兰士兵被烙字,身上全是伤痕。

俄方的关押营地基本不公开,家属联系不上,红十字想探访都被拒绝。乌克兰这边则开放透明多了,记者能进,联合国也能查,至少条件上差距明显。

有人把纽约邮报这次报道拿出来对比,说乌克兰在国际法上做得更规范,西方援助没白费。

不过,双方也互相指责,对俄俘虏的待遇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联合国报告里列过几十起殴打、电击的案子,但规模上还是俄方更严重。

对于这些被交换回去的士兵来说,回家后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很多人宁愿战争结束再被释放,因为一旦回去就可能又被送上前线,甚至没休养好就被直接补充到战场。

俄罗斯这边对交换回来的俘虏审查很严,盘问战场情况,伤还没好就又被征用。八月有消息说,俄方把这些人当“消耗品”,医疗也跟不上,直接送去顿巴斯。

回到家,士兵还要面对邻里歧视,被认为是懦夫,征兵办也时刻关注家里下一代。经济压力没减,军饷被通胀吞掉一大半,卢布贬值,物价疯涨。

联合国数据也显示,俄底层家庭贫困率在冲突期间节节攀升,士兵们参军前本就生活艰难,回来之后更是雪上加霜。

乌克兰方面,交换回来的士兵也很难恢复如初。很多人带着身体和心理创伤,甚至家人都认不出来。

有人得了PTSD,晚上睡不着、做噩梦,找工作也困难,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心里过不去。

政府虽有援助,但杯水车薪,社会上志愿者还会组织夏令营,给失去父母的孩子一点安慰。

整体来说,战俘交换算是冲突里少有的“正面新闻”,证明双方还在谈判,调解人像土耳其、阿联酋也在帮忙,红十字会核实名单,奔波于边境线。

这事不光讲人道,还涉及战略,乌克兰希望换回精锐部队,俄罗斯则急需补兵源。

深入说到底,这场战争的逻辑其实很残酷。士兵不是铁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有家有口,拼命不过为那点工资。

俄罗斯经济被制裁得死死的,石油出口受限,工厂停摆,年轻人没出路,只能靠参军混日子。乌克兰也差不多,东部被占,经济萎缩,家属靠汇款过日子。

那些被采访的俘虏,根本不谈什么意识形态或政治,最关心的还是怎么让家里人吃饱喝足。局外人老喊停火,其实底层人最难受,打仗不是地图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家庭的困境。

俄罗斯用老旧装备顶上,博物馆的枪都开始上场了,说明军工生产跟不上。乌克兰靠西方军援,装备升级了,但步兵还是得靠人命填。

最近又有新一轮小规模交换,卡车在边境来回跑。营地里头的士兵每天数着日子,知道自己算是运气好的,没死在前线。但运气这种东西,战争里谁也说不准。

俄罗斯那边加紧征兵,准备新一轮攻势,乌克兰指挥官也预测随时可能动手。那些底层士兵,还是为那点钱拼命。

其实这次报道给大家提了个醒,战争不是新闻里的数字和地图,而是无数家庭被拖下水的现实。

那些看起来像“度假”的俘虏,不过是活下来的少数幸运儿,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无奈和乱局。只要经济搞不定,战争还会持续,底层人只能继续上场,为养家糊口的理由奔命。

最新资讯